“年輕時我是農膜推廣的先進分子,現在回頭想想,我真是個罪人。因為‘白色污染’已經使棉花減產20%。”在本屆新疆青年學術年會論壇上,昌吉州農機推廣站副站長、高級工程師李繼紅面對越來越多的農用地膜犯起了愁。
他說,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,地膜技術迅速推廣,如今,新疆的地膜栽培作物已經占到了播種總面積的近45%。新疆已成為生產中地膜栽培面積最大的省區(qū),農作物產量提升,農民因此得利不少。但地膜可能100年之內在土壤里都分解不了。土壤中的地膜達到一定量,農產品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,目前光棉花這塊,地膜已使其減產20%。在土層中他還發(fā)現了上世紀80年代鋪設的地膜。
目前,新疆農用殘膜專業(yè)回收機器只有200臺,而地膜的鋪設面積已經達到了1700多萬畝,回收需要大量的人力,但回收的廢棉膜沒有地方可出售,農民積極性不高;再加上棉膜越來越薄,回收時易斷裂,回收難度很大。李繼紅建議政府出臺關于農田殘膜綜合治理方面的條例或規(guī)定,為回收提供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