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位小學生穿著漢服,席地而坐,用福州話搖頭晃腦地誦讀起了經典啟蒙讀物《弟子規(guī)》。臺上的老師也是漢服飄飄,拈書微笑。這是時光倒流回到了古代儒塾嗎?不是,這是福州一小學舉行的“三山國學館暨首屆蒙學經典教育夏令營”開營儀式。(7月19日《東南快報》)
筆者并不否認,讓孩子們在假日里讀讀《弟子規(guī)》,或許確實能夠起到“潤物細無聲”之效果,并將傳統(tǒng)文化“潛移默化”到孩子們的心性之中。不過,一定要搞成“漢服”加身,非要復現(xiàn)古代儒塾的一切細節(jié),實在并無必要。
不難看出,組織者的頭腦中必定有著如下邏輯:我的儒塾場景如果在細節(jié)上都足以復古的話,自然便能達到傳承傳統(tǒng)的效果,這小學生穿漢服,怎么著多少也能收獲點“穿衣思人”的效果,漢服一加身,傳統(tǒng)便如同通電般得到了傳承。
不過,如此思維恐怕難逃幼稚之嫌。事實上,真正意義上的傳統(tǒng)教育,“身臨其境”并不是必要條件,這就好比學地理不一定非要上高原,進深海;學歷史也沒有必要搭乘時光機器回到過去是一個道理。
至于古人的“漢服”究竟有多少規(guī)制,恐怕儒塾教師也未能真正搞清,如此“仿真”漢服對于孩子們而言,恐怕至多不過是件款式不同于以往的新式童裝罷了,要說“漢服童裝”能夠傳承傳統(tǒng),顯然難免牽強附會之嫌。事實上,過分的追求“形似”,恰恰是只見皮毛而忽略本質,難逃“作秀”的質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