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童裝網(wǎng)】王振滔表示:“如果說,讓我重新開始做的話,我還是希望家族開始做。但是你要把它做強做大必須脫離家族,因為家族沒有這么多的能人,你的家族也沒有這樣很規(guī)范的治理,必須脫離家族后把外面的人融進去,你才有新的起點。不然永遠停留在原地,也許可能是做久,但做不大。”
1994年:“黃金搭檔”的分手
1988年,一家名為永嘉奧林鞋廠的企業(yè)在溫州成立了,創(chuàng)辦者是王振滔、錢金波和另外一位合伙人。當時正值漢城奧運會舉辦期間,廠名“奧林”取意于“奧林匹克”。這是一個典型的“家庭作坊式”企業(yè),其擁有的全部家當是:一臺制鞋機、三萬元注冊資金和幾個制鞋工人。
王振滔和錢金波并不是一般的關系。1983年,剛滿17歲的王振滔去武漢打工,做起了木匠。除了堂舅,和他同行還有另外一個人,就是錢金波。由于錢金波已經(jīng)在武漢待過一年,因此成了他的師兄。兩人年齡相仿,很快成為了要好的朋友。1985年,王振滔放棄了木匠生涯,開始在湖北鄂州開店賣鞋,錢金波成為了他的第一個合伙人。兩人共同經(jīng)歷了火燒溫州鞋帶來的陣痛,又在1989年共同創(chuàng)辦了奧林鞋廠。此前,錢金波的外甥女嫁給了王振滔。這樣,兩人是師兄弟,是朋友還是親戚,錢金波成為了王振滔的妻舅,可謂是親上加親。
奧林鞋廠成立后,王振滔和錢金波一人主外,一人主內。王振滔負責營銷,錢金波負責生產(chǎn),兩人配合默契,讓奧林鞋廠實現(xiàn)了快速發(fā)展。
1989年,奧林鞋廠的年產(chǎn)值只有10萬元。1991年,奧林鞋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,開始了第一次規(guī);纳a(chǎn)擴建,當年產(chǎn)值即突破100萬元。1992年,奧林鞋廠又新建了2幢廠房,投入160多萬元購置機器設備,并新招聘300多名員工,當年的產(chǎn)值達到1280萬元。1993年,奧林鞋廠與外商合資組建了“奧康鞋業(yè)有限公司”。在短短三年的時間,奧康快速積累了資金與制鞋經(jīng)驗,也擺脫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(chǎn)方式,成為國內較早從規(guī);嵌葏⑴c競爭的制鞋企業(yè)。
1994年,奧康在溫州已經(jīng)小有名氣,王振滔和錢金波也成為了人們羨慕的對象,但兩人卻因為一些家族矛盾而苦惱不已。
和大多數(shù)溫州企業(yè)一樣,奧康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(yè)。在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,大家可以擰成一股繩,不計較利益得失,讓企業(yè)迅速完成原始積累。但隨著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外來人員的加入,家族企業(yè)的一些弊端也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。王振滔說:“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我們在公司上班的時候,比如說像舅舅過來,我肯定叫他舅舅,你想想,我要叫他舅舅,其他員工都是喊他舅舅,到底是舅舅大還是老總大,說不清楚了。有時候可能舅舅大于老總。”
在那時,奧康有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。每到吃飯時,公司的餐廳被人為地劃分為兩個區(qū)域:一邊是王、錢兩家的親戚,一邊是外來的員工。“我跟親戚們坐在一桌吃飯,下面的人就會覺得,我跟你吃飯就會檔次高一點。員工就不一樣,員工想,你們是自己人。親戚當中還有親戚,親戚有先后的,自然而然就形成一些矛盾,從原來小矛盾就變成大矛盾。我有時候處理的不是管理上的事情,而是內部的事情”,王振滔這樣形容當時的情景。
王振滔感覺很痛苦,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親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,而且親戚又分為王家的和錢家的、早來的和晚來的、關系近和關系遠的,眾多的親戚形成了各種各樣的“幫派”,嚴重影響了公司的運營。
為處理企業(yè)內部的矛盾,王振滔和錢金波都已焦頭爛額。有一天,在辦公室里,王振滔和錢金波面對面,相對無言。已經(jīng)對這些矛盾產(chǎn)生厭倦的王振滔表示“不想做了”,錢金波也立即表示自己不做了,企業(yè)交給王振滔。兩人很客氣,也很為難。隨后,兩人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:既然這樣,大家就分開吧。沒想到一提分家,雙方的親戚卻樂開了花。這些親戚的想法很一致:分開豈不是很好,我也成為新企業(yè)的創(chuàng)始人了,再把企業(yè)做起來就行了。
就這樣,王振滔和錢金波這對“黃金搭檔”分手了。王振滔保留了廠房、設備,以及“奧康”這個品牌,錢金波則帶走了一批資金。
親戚們很高興,但王振滔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,因為分手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。在回憶和錢金波的合作時,王振滔至今仍然充滿了感激之情:“對于分手,我們兩個是不高興的,因為兩個人的感情,從師兄、朋友、親戚,沒有什么話不說的。另外一個,我們兩個搭配,現(xiàn)在回憶起來,包括現(xiàn)在很多人說,也是史無前有的,我們兩個人沒有產(chǎn)生任何的矛盾、任何的隔閡,我們兩個從師兄到現(xiàn)在沒有紅過一次臉。”
由于缺少流動資金,再加上一批員工也隨之離開,奧康陷入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危機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一直處于半做半停的狀態(tài),直到1997年才擺脫了困境。1997年,王振滔聘請了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來管理企業(yè),奧康開始向現(xiàn)代企業(yè)制度企業(yè)轉型。1998年之后,奧康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(fā)展的時期,在溫州制鞋行業(yè)逐漸成為了老大。
分手后,是師兄,又是朋友,還是妻舅的錢金波,再也沒有和王振滔合作過。但兩人都分別開辟了一片天地,王振滔領導奧康成為了中國的鞋王,錢金波則創(chuàng)辦了“紅蜻蜓”,成為了和王振滔并肩的鞋業(yè)巨頭。
2001年:“杯酒釋兵權”
2001年春節(jié)前的一天中午,在溫州的人人國際酒店,王振滔大擺筵席,召集所有和奧康有關系的親戚吃飯。大家開始有說有笑,但吃著吃著卻感覺有點異常。象撥蚌、三文魚、龍蝦……一道道的菜都是生吃的。有人心里打起了鼓,老總有什么特別的用意?終于,最后一道,也是惟一的一道“熱菜”上來了,竟然是饅頭,眾人臉上再也沒有了絲毫的笑意。
飯后,眾人被王振滔請到了一間會議室。王振滔說:“為什么今天吃這么多生的呢?因為我很生氣。”隨后,王振滔講起了一件件因為親戚之間互相遷就而損害企業(yè)利益的事,下面坐著的親戚如坐針氈。最后,王振滔堅定地表示,以后只要和鞋相關的東西大家都不要做了,做其他的,我可以幫助。這時,大家終于明白過來,原來王振滔是在上演一幕現(xiàn)代版的“杯酒釋兵權”。
王振滔回憶道:“我當時就說,毫無疑問,走過的歷程當中也發(fā)現(xiàn)很多親戚不利于我們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。影響了我們這個品牌、影響了質量。再這樣下去的話,幾年以后也許這個品牌就沒了,可能就不發(fā)展了,對我來講是極大的痛苦。所以在這次會議當中,我就跟他們說,以后只要跟鞋有關系的東西,我們這個企業(yè)親戚這塊就不要介入。除了鞋之外的,其他方面我都可以幫助你。”
王振滔為什么要這么做?事情的導火索是一次退貨事件。
2000年的一天,王振滔的三舅突然來到他的辦公室。找上門來的原因是,因為印刷質量不符合標準,王振滔堅決要把外甥送來的價值百萬的皮鞋包裝盒退回。三舅是來求情的:都是自己人,何必這么較真?只要鞋的質量好就可以了,包裝盒并不是太重要。王振滔卻堅執(zhí)己見:“質量好當然也包括包裝盒的質量,消費者買回去就知道了。”兩人發(fā)生了激烈的爭吵,說服不了王振滔,舅舅又找到王振滔的母親求情,但母親卻堅決站在兒子這一邊。最終的結果是,包裝盒退掉了,錢也付了,舅舅家的孩子退出了奧康集團供貨商的隊伍。
這件事后,王振滔開始檢查企業(yè)里一些和親戚有關的部門,結果讓他大吃一驚。所有重要和關鍵的供貨,例如皮料、鞋底、包裝盒等都是由親戚們在做,由于有這層關系,讓外來的員工無法嚴格管理,以次充好時有發(fā)生。
1994年,王振滔覺得自己陷入了兩個家族的圈子,所以和錢金波分手。沒想到,時隔多年,自己又陷入了另外一個圈子。“這個圈子雖然很小,時間大了以后,跟原來大圈子是一樣的。所以對我來講,壓力跟原來是一樣大的。”王振滔說。這次該何去何從?
最終,王振滔選擇用一頓“生吃宴”來解除和所有親戚的關系。親戚們在奧康發(fā)展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,如果繼續(xù)遷就會影響奧康的發(fā)展,但如果“大義滅親”就是“過河拆橋”,不講一點親情了。于是,王振滔選擇了折中的辦法,親戚們不要再做和鞋相關的東西,但做其他的可以幫助。
在“生吃宴”后,所有親戚都退出了奧康,只有王振滔的一個外甥因為擅長研發(fā)而留在了研發(fā)中心。公司需要的原料,從此也不再采取供貨的方式,而是采用招標。此后,奧康集團開始迅猛發(fā)展起來。
如今,奧康幾乎所有中高層都是外來的和尚,并且形成了一種用人標準:用最能干的而不是最親的。
&nb